转自 央视网 的新闻
当地时间11日晚,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宣布,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、电脑、芯片等电子产品免除所谓“对等关税”。这一政策转向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,涉及经济、政治和产业战略等多个层面。以下是对主要原因的分析:
- 缓解美国国内企业与消费者的压力
科技巨头的游说与供应链依赖:美国高科技企业如苹果、戴尔、惠普等高度依赖中国生产的电子产品(如iPhone、笔记本电脑等)。若继续维持高关税,这些企业的成本将激增,甚至面临供应链断裂风险。例如,苹果80%以上的产品在中国生产,豁免关税使其核心产品免于直接冲击。
消费者价格冲击的担忧:豁免清单中的智能手机、电脑等产品涉及美国90%家庭的日常消费。若加征关税,可能导致电子产品价格暴涨,进一步推高美国通胀(当时CPI已同比上涨5%,创40年新高),引发选民不满,尤其是在中期选举临近的背景下。
- 维护半导体供应链的稳定性
半导体产业的战略需求:美国虽然在芯片设计领域领先,但制造环节严重依赖亚洲(尤其是中国台湾、韩国和中国大陆)。豁免半导体制造设备、晶圆等关键产品关税,可避免美国本土芯片供应中断,保障人工智能、5G等核心技术的发展。
避免技术脱钩的反噬:若完全切断中国供应链,美国科技企业可能因无法快速重建本土产能而丧失竞争力。例如,美国73%的智能手机和78%的笔记本电脑来自中国制造,短期内难以替代。
- 政治周期的考量与选举压力
中期选举前的民意止损:民调显示,62%的摇摆州选民将通胀归咎于关税政策,尤其在铁锈地带这一比例高达79%。豁免直接影响民生的电子产品关税,被视为特朗普政府缓解选民不满的紧急措施。
政策灵活性的表象:尽管白宫强调“不依赖中国制造关键技术”,但豁免清单的精心筛选(如保留20%基础关税)既展示强硬姿态,又实际缓解了政治压力,为后续政策调整留出空间。
- 全球产业链的复杂性倒逼妥协
产业链深度绑定:电子制造业的全球分工高度复杂,许多豁免产品(如半导体设备、显示面板)的生产涉及多国协作。美国若强行加税,将波及马来西亚、越南等盟友的供应链,导致更广泛的经济震荡。
“友岸外包”的局限性:尽管特朗普推动制造业回流,但美国劳动力成本高、基建不足等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。例如,美国本土芯片产能建设需数年时间,无法满足当前需求。
- 战略博弈与后续谈判的铺垫
试探性让步与筹码保留:豁免政策设置追溯期(4月5日后入境商品适用),并保留20%的基础关税,既为后续谈判留出筹码,也试探中方反应。若中国调整反制措施,美国可能进一步扩大豁免范围。
聚焦核心产业竞争:特朗普的长期目标仍是争夺AI、半导体和汽车产业链的主导权。此次豁免被部分分析视为“战术性退让”,以集中资源压制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升级,例如未来可能对半导体启动新的国家安全调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