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校里,历史是一门课,需要上课,需要考试。总让人有点敬而远之。但我记得小时候听岳飞,看隋唐,从故事里面也学到很多历史知识,当然后来也知道有很多是虚构的,但是这样长大的我,一直对真实的历史是有兴趣的。(我70年末生人,据传我们小时候看的小人书的图,居然是画家们画的,难怪现在的小人书画得难入法眼)
其实历史就是故事汇,光看故事就看不完。看多了又能加入些自己的感受,就更有意思些,然后又想看看别人怎么看这些故事,再去看看别人的感受,再结合自己的思考,有些看法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,当然也有恨的牙痒痒的时候。认知会螺旋上升,每一步都是很有收获,就算再重头看一下看过的书,也会有新收获。
以史为鉴,这句话相当有水平。
虽说历史就是丰富多彩,什么都有可能,但也有些基本套路。必须先掌握基本战术,实际中才能再根据天地人的因素,加以推波助澜。不能一张白纸就上前线。
比如我们都知道功高震主,功臣的功劳太大,必有危险,如果作为功臣,至少要先识别到这个风险,至于皇帝会不会动手,还要看实际情况,也有功劳确实大但是善终的。那么历史就不是说功高震主一定不得善终,而是要看在此结构下,别人的经验。看看这么几千年下来,倒霉的是怎么干的,善终的又是怎么干的。
不利局面至少是要考虑的,但是具体怎么做,后面又怎么发展,历史并无定论,确实是有很多随机因素。所以古话非常对,尽人事听天命。有些个人不可控的因素存在。有时候命里该绝,就算赶紧辞职回家,但是祸根已种,秋后算账时也会落个掘坟鞭尸,满门抄斩。有些人则领个赏,早早辞职,又能安享晚年。比如汉朝的张良,打死不当相,早点退隐,皇帝也念好,似得善终。这种例子还有些,说明至少明面上这样做是可以安全的,即便是倒霉也能推迟。
但如果功臣们还有点翘尾巴,再碰巧皇帝又比较强硬,那下场多数是不妙。战时肯定皇帝会忍,比如周亚夫,不仅要忍而且要夸。可惜每个历史的后半段没太多人看,一旦过了那风口浪尖,多数的后续故事就是被灭,所以历史上被皇帝直接或者间接砍了的功臣也是数不胜数了。也不用太声张,一杯酒就解决了,毕竟还留了家人活口,领了盒饭还要感恩戴德。
但是从皇帝的角度出发想一想,比如李世民,基本上所有仗都他自己带队干赢的,回头一看身边都是跟着他混出来的小兄弟,那么大家就相当安全了。所以如果跟一个很牛b的皇帝,也相对是安全的。
这仅仅是极端简单的几种情况,复杂的就多了。如果确实自己又有点功劳,又想要继续干那又当如何。那要看的史书可能就太多了。这个得留个各位看官们自己总结心得体会了。我自己的体会是要么就学范仲淹,维持刚正不阿的名声,天下传颂,再抱定必死的信念坚持住,虽然有些做法让老板不高兴,但是拍胸脯保证,个人一切的决定都是为国家好,只有一心报君恩,最终皇帝也没灭了他,当然也是经过了九死一生,也是经过了考验的,并不是一路坦途。
还有几句哈哈话,没什么营养
只是试一下,用微信扫二维码,关注下我的公众号,消息里会有个自动回复的验证码,输入后就能看到。
支持一下吧,给我留言,交个笔友。